联系我们
两化融合的意义与目的这两个词,看似相近,但实际上还是有区别的,二者分别表述的是国家战略和企业愿景。
两化融合,其实就是国家“工业2025”愿景当中重要且处于基础地位的项目之一。目的是借助企业信息化技术,引入“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智能产品”等新概念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化工具,将信息化与企业的研发、制造、销售、管理等每个方面进行深层次地融合,从而完成从“企业信息化”向“信息化企业”的彻底转型。继而带动整个中国工业从根本上改变结构和格局,追赶上世界领先水平。工信部提出的具体目标,是2025年末达到世界制造业强国的门槛,2030年达到世界制造业强国的中等水准,2035年达到世界制造业一流水平。
说到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就不能不提“工业4.0“,这个概念是德国对于工业发展的一种总结和未来愿景。”工业1.0“是蒸汽机时代,”工业2.0“是电气化时代,”工业3.0“是信息化的应用的时代,而”工业4.0“则是智能化时代。且每次工业革命的提升,伴随着颠覆性的,如:蒸汽机代替手工作坊,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制造;电气化使得工业种类和行业格局发生巨变;信息化的应用使工业的效率和准确率大大的提升。而智能化能带来什么?摆脱一制造,实现设计扁平化、制造扁平化、渠道扁平化、供应扁平化、服务扁平化,简单点说这就是“私人订制”,这就是智能化带来的变化。
在规模工业的连续制造方面带来的价值是无穷的,一对一的客户定位与产品定位,直接的供应渠道和一对一的服务,这一切在现在看来只是少数人享有的特权,今后会在你手中使用的任何东西上实现。而这还只是“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在用户方面的益处。对公司来说,智能化的益处则更大,精准的物流和派工排产,一对一的配件供应和制造,CAD/CAE/CAM/DNC等等手段和工具使产品的设计从一开始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成本最优、制造最优、质量最优的原则,从而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的原料成本、制造成本、销售成本和售后成本,使利润最大化,能源效率最高化。这样企业就能够把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新产品的开发当中,从目前的占全部投入的9%提升到50%以上,极大地加快产品换代和技术创新的速度。
再说“智能产品“。智能手机、可穿戴智能设备、智能手表,慢慢的变多的智能化设备的应用和普及,使得人们身边的每一样东西都可以每时每刻听懂你的需求。不单是消费领域,生产领域的制造设备、机器人等也是智能的,不再需要你去教他们怎么做,只需要告诉它们你要说明,它们就会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工具自动优化产品设计和制造,并且对更改进行自动测试,使企业精力尽可能地从制造领域向创造领域转变。
前面我们已对工业4.0有了比较直接的了解,而对于中国来说,工业4.0就是“中国制造2025“的最终目标。那么,返回来说说 “两化融合”在“中国2025”的作用是什么?
目前中国的制造业水平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整体成纺锤形,除了极少处于作坊形态的小企业和少数已完成信息化部署的大规模的公司外,绝大多数制造业企业水平还处在“工业2.0“向”工业3.0“的转变阶段中,也就是说还没有完全实现制造业信息化。当然,出现这样一种情况,除了西方的工业软件供应商恶意抬价、提高信息化门槛的因素之外,我国企业对于信息化概念和价值的认识偏低,对于信息化在企业未来发展方面缺乏足够的远见,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此外,中国虽然是制造业大国,但产业布局和产能基本都集中在中、低端,高端制造业也只有高铁、特高压、核电等几个亮点,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总体偏弱,且能耗高、人力成本快速上涨、安全、环境等等弊端也在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
在美国提出”振兴制造业“、”再制造业化“,借助信息化水平优势抢占制造业领域制高点,以及欧洲在德国的带领下实施”工业4.0“战略,意图从根本上重置世界制造业格局的两方面夹击情况下,中国制造业怎么来实现突围,继续前进,最终达到与世界顶级制造业国家相当的水平,就要以”两化融合“为基础性的工作。
在传统的企业中以生产制造为导向的,一切为生产制造服务,组织架构是部门为单位,下划科室,将部门职责分解到科室后进行执行和操作。随着各种管理技术的发展,这种各自为战的“小朝廷“管理方式带来的弊端越来越明显,集中表现在基于部门或科室自身利益,人为建立的制度障碍,以及跨部门业务中各部门对于自身利益考量所产生的掣肘,这样一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企业战略的落地过程和最终效果,即便是执行力很强大的企业也同样会存在这些问题。
两化融合思路,是改变以业务为核心的传统管理模式,转而以企业多年来积累的信息化数据为核心,依靠企业对数据的应用和挖掘,指导企业上至战略、下至具体业务运行。这种模式能够彻底打破原有的组织架构,一切以业务流为导向,不再有明确的部门概念,而是以流程需要的能力来定义每个人在企业中的位置和工作,以此来实现彻底的管理扁平化和智能化。这将使整个企业的运营效率得到质的飞跃,运行成本可控进而得到一定效果降低,使企业的精力从生产领域和行政管理领域向研发和创新领域转移。从而就形成了企业自己的文化。
两化融合的最终目的,是让企业从传统的制造型向服务型转变,从原有的为制造而疲于奔命,变为把更多的精力投向创新。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管理上的变革,必须同时实现的是制造技术和设备的变革,而这一切的核心都是围绕企业数据的应用而进行的。
ERP、产品生命管理(PLM)、产品数据管理(PDM)、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QMS)、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分析(CAE)和计算机仿真(CS),配合数字化工厂(DNC应用)和制造执行系统(MES)、管理信息系统等等工厂信息化工具是两化融合的基础。只有实现企业所有的领域的数字化,才能够有效采集数据,使企业在产品设计、制造、测试、质量控制、销售、售后服务等所有的领域的数据以数字化的形式在企业数据中心内进行汇总和梳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